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发展研究院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春昕:发展未来产业园区要做到因地制宜,放权赋能

12月6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中国未来产业园区与城市IP进化思享会”在成都举行。本次活动以“象由‘新’生 乘势而进”为主题,汇聚了国内知名园区、企业、智库及高校的政企学研代表,与会嘉宾围绕园区发展、产业升级、城市品牌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共寻未来产业园区崛起之路。

在以“未来产业园区‘制造’城市新IP”为主题的圆桌对话环节中,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发展研究院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春昕分享了苏州工业园区在选择未来赛道发展未来产业的经验,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在放权赋能方面的本地化实践。张春昕表示,园区未来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关键在于“定位要准,应对要快,做得要实”,“放权赋能”要做到“对上积极争取,对下充分授权”,才能真正提升园区活力与竞争力。

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发展研究院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春昕

园区成功之道:定位准、应对快、做得实

今年是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三十周年,作为我国第一个跨国合作的工业园区,30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在不断的自我赶超中,持续刷新着发展速度。在这片2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3个“超万亿”,即累计实现税收1.09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1.54万亿美元。

张春昕认为,对于一个产业园来说,要成功地发展未来产业,就要因地制宜,关键在于“定位要准,应对要快,做得要实”。基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经验,园区以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为起点学习借鉴新加坡制造经验,集聚了大量的外资企业。面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园区及时应对迅速调整战略,向研发转型,并提前布局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三大新兴产业。这些措施不仅帮助园区有效抵御了外部经济波动的影响,还使得三大新兴产业总值超 40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跃居全国第一。

今年初,苏州工业园区进一步响应绿色发展趋势,新增新能源及绿色产业为第四大新兴产业,展现了园区在产业选择上的前瞻性和灵活性。

张春昕表示,园区中新合作平台这一点难以复制,但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对自身的精准定位和对外部环境的及时应对,是具有可复制性的。

在“做得要实”方面,张春昕指出,苏州工业园区探索形成 “十个一”新兴产业培育机制——聚焦一个特色产业,制定一个产业规划,组建一家国资公司,建设一个功能园区,引进一家大院大所,设立一支产业基金,集聚一批龙头企业,成立一个服务机构,搭建一批合作平台,打造一个品牌盛会。

以园区最具代表性的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园区2006年开始重点布局生物医药产业,组建了园区生物公司,建设了生物医药产业园 (BioBAY),先后引进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冷泉港实验室、哈佛大学等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引入富达、淡马锡等顶级投资基金,成立了生物医药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约40个,成功举办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等国际顶级会议,形成了国际化的产业生态。

园区深化改革:放权赋能 提升营商环境

商务部日前印发《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若干措施》明确,力争通过五年努力,苏州工业园区基本建成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全国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引领。

谈及园区如何借鉴新加坡经验,推进深化改革,与城市实现融合,张春昕强调了“放权赋能”的重要性。

中新合作是园区发展的鲜明底色。三十年来,园区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先行先试政策141 项。具体到放权赋能,主要体现在提升营商环境。也是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最核心内容,围绕亲商理念,进行放权赋能,具体涉及两个层面:对上积极争取,对下充分授权。

在“对上积极争取”方面,目前园区被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市级社会事务管理权限,园区的经济发展、民生事务全部由园区管理,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在此基础上,园区始终针对企业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积极向上争取相关管理权限。

例如,为缩减生物材料报检通关等待时间,园区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通过建设生物材料国际物流平台,使国检工作人员通过远程评审,将生物材料进出口报检通关平均时间由三周缩减至一天左右。

而在“对下充分授权”方面,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在国内率先推进“放管服”改革。30年来先后经历了借鉴创新、授权审批、相对集中改革、数字化改革四个阶段。目前,园区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审批权限下放。

以境外投资项目审批为例,园区将审批权限真正下沉到行政审批中心,由一站式服务中心进行审批,切实提升了审批效率,减少了企业的运行成本。

目前,园区已实现“三交即发证” ,即“交地即发证、交房即发证、交验即发证”,将“亲商”服务落到了实处。

正是通过园区对上积极争取,对下充分授权,充分学习借鉴新加坡亲商理念和实践经验,目前园区已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国际投资贸易最便利、行政服务最高效的区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