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哪吒故里不能编历史造假 文化共鸣超越地域
争哪吒故里不能编历史造假。随着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火爆上映,关于哪吒到底是哪里人的问题再次引发热议。一些地方的政务账号发文声称“哪吒是俺这儿的”,并给出了各种理由,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
这些地方提出的论据包括从陈塘关这个地名入手,或是通过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在民间的传说间接论证,还有介绍本地有关哪吒的特色文化。尽管这些说法并非凭空捏造,但据此断定哪吒是当地人显得有些牵强附会。毕竟,哪吒只是一个神话人物,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不可能有所谓的“故里”。在地图App上搜索“陈塘关”,可以发现宜宾、广州、石家庄、锦州、绵阳等地都有这个地名。
近年来,文旅经济持续走热,各地都在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文艺作品带动城市走红的现象也让地方看到了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平台的力量。随着《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哪吒成为当红顶流,一些地方希望借此机会推介所在城市,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早在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热映时,就有多地趁机宣传“哪吒故里”,这已经成为一种惯性动作。
然而,文旅宣传要掌握火候,避免用力过猛,引发无谓的争议。如果当地确实有关于哪吒的民间传说或文献记载,可以有针对性地讲好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果只是某种巧合或缺乏根据的联想,则不必硬蹭。
其实,哪吒到底是哪里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喜欢这一神话人物形象,被其勇敢无畏、不屈不挠、除暴安良、敢爱敢恨的精神所感染。无论是历史名人还是神话人物,一旦融入中华文化的汪洋大海,历经岁月淘洗和历代文人的描摹,就会成为文化长河中无法清晰分割的一部分。
哪吒作为中国神话传说中最家喻户晓的人物之一,通过小说、绘画、评书、戏曲、影视等文艺作品,早已深入中华文化肌理。人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不会在意哪吒到底是哪里人,因为那种精神共鸣是相通的,早已穿透了地域壁垒。电影里的哪吒已经走出陈塘关,逐波踏海,望向更广阔的天地,我们没必要纠结哪吒到底属于哪里。因为哪吒的故事早已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