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奖得主何川再发重磅研究:破译一个致癌关键突变 揭示TET2新机制
202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何川因其在RNA表观遗传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与日本东京大学的Hiroaki Suga和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Jeffery W. Kelly共同获得了沃尔夫化学奖。何川成为第九位获得沃尔夫奖的华人科学家。
何川表示,他进入遗传学领域是“半路出家”,并在38岁时提出了“RNA表观遗传学”。这是生命科学前沿领域中为数不多的由华人科学家发现并引领的研究方向。目前,何川团队基于RNA表观遗传学研究,首次从分子层面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癌症和其他疾病涉及TET2相关突变,并提出了一组新的治疗靶点。
2024年10月2日,何川团队与得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科学中心徐明江团队合作,在Nature期刊上发表了重磅研究论文,揭示了TET2相关突变在癌症中的作用机制。人体细胞内的遗传信息传递遵循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DNA→RNA→蛋白质。然而,逆转录酶的发现表明遗传信息也可以从RNA逆向流动至DNA。细胞核内复杂的包装过程一旦出错,可能导致癌症等疾病的发生。
当前临床上缺乏针对大多数癌症的特异性治疗方法,许多化疗药物的作用通路也不清晰。何川团队的最新研究在分子层面找到了一类白血病的“闸门”,明确了药物靶点,有望改变血液病肿瘤和其他相关疾病的治疗方式。
何川的研究涵盖了化学生物学、核酸化学、表观遗传学和RNA生物学等多个领域。他在199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专业,随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从事研究。他认为独立思考能力比精通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2011年,何川团队发现RNA修饰可能控制基因表达,开启了对基因表达的新认知。
何川团队将注意力转向了TET2基因,该基因在不同类型的白血病中频繁突变。通过一系列实验,他们发现TET2通过影响car RNA上的m5C修饰来调控染色质的开放性和基因表达。当TET2突变时,这条通路被打开,导致癌症的发生。此外,他们还构建了TET2敲除模型,验证了MBD6敲低能够抑制TET2突变细胞的生长。
这一发现为癌症研究人员提供了全新的药物靶点。何川正与芝加哥大学的波尔斯基创业与创新中心合作,成立一家初创公司来开发这种药物。未来,何川团队计划推进三个方面的工作:协助工业界研发药物,深入理解染色质调控机制,以及研究TET2在实体肿瘤中的作用。
何川建议年轻人做科研要专注且保持思想开放,大胆尝试新理念和技术,学科之间的交叉点往往充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