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0%育龄女性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重视痛经信号很关键 改变文化观念至关重要

子宫内膜异位症被称为“被遗漏的疾病”,全球约10%的育龄女性患有此病,但目前治疗水平较低。《柳叶刀》社论指出,为了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效果,各国政府需要积极干预,并改变围绕女性、疼痛和月经的文化观念。

最近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的一篇文章详细描绘了子宫内膜在整个月经周期中的全面转录组图谱,揭示了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生理过程的新信息。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慢性疾病,表现为类似子宫内膜的组织在子宫腔外生长。症状包括经期剧烈疼痛、大量出血、受孕困难及疲劳等。细胞图谱有助于确定病因,并为新型诊断及治疗方法提供基础,但基础科学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由于病因不明且诊断延误时间长,许多女性经历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美国,超过三分之二的患者因疼痛缺课或旷工,同时伴有严重的焦虑和抑郁。腹腔镜检查是确诊的关键手段,但由于需要外科手术干预,费用高昂且难以获得,导致少数群体更难得到诊断。中低收入国家的数据较少,尽管有报告称接受腹腔镜检查后的诊断率很高,但患病率往往低于高收入国家,提示诊断差距可能低估了实际患病率。现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组织、激素治疗或镇痛,这些方法几十年来基本未变,效果各异,且存在副作用和复发问题。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长期不佳,凸显了女性健康差距的影响。资金和科研方面的忽视以及性别偏见阻碍了医学创新。痛经被广泛正常化,加上对月经和其他症状讨论的禁忌,许多女性不及时寻求医疗帮助,即使求助也常被忽略或轻视。目前高收入国家数据较多,但中低收入国家的数据亟待补充。

各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健康的巨大负担。澳大利亚、法国和丹麦都制定了国家行动计划,提高公众认识。然而,政府还需制定量化目标,如缩短诊断时间和手术等待时间。澳大利亚的计划已实施五年,但尚未评估其有效性。最近的关注带来了一些研究经费的增加,但与其他慢性疾病相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资金仍然不足。基础科学发展至关重要,但若女性无法获得医疗服务,再多的医学创新也无法改善健康结局。为了改善治疗效果,各国政府需制定计划,包括可衡量的目标和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干预措施,同时改变文化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