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这次不是“放点水”,不是简单的政策刺激 政策框架重大调整
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大家可能有三个疑问。一是为什么中国政府从9月26日起调整了相关政策,并推出了一系列增量政策。二是这些增量政策的性质是什么,是临时措施还是意味着政府在稳增长方面采取了更积极的态度。三是下一步政策会如何发展,效果会如何。
政策转向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和问题。首先,二季度和三季度的增长未达到年初设定的5%目标。其次,去年底布局的一些存量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尤其是房地产新政并未改善相关参数。此外,地方政府面临财政困境,不仅没钱用,即使有钱也难以有效使用。还有一个新共识,即认识到房地产调整不仅仅是简单的调整,而是稳预期、稳企业和扩内需的关键。因此,短期政策框架进行了重大调整,将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的稳定作为优先项。
另一个新现象是政策窗口期。由于美联储降息及全球经济疲软,货币政策进入下行通道,为中国的外部环境调整提供了空间。这不仅是GDP增速不达标的问题,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关于这些政策是否只是临时措施,可以看到金融当局、财政部、发改委等机构通过一系列发布会提出了多项工具,旨在止跌回稳房地产市场、提振股市,并扩大内需和支持企业纾困。这些政策不仅仅是为了短期刺激,还涉及基础性参数的调整。
政策逻辑的重大调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稳房地产和资本市场成为扩内需的重要前提。金融监管局会议强调,无论中外,稳地产和稳股市对稳信心至关重要。二是财政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变,包括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国债公开市场小组的建立。这些变化不仅有助于纠正资本市场定价失灵,还标志着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完善和财政政策操作的变化。
微观主体行为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例如,一线城市和头部企业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基本稳定,住建部部长表示中国房地产触底进程已开启。此外,扩内需的措施更多是在社会建设和民生建设基础上进行,而非简单的消费刺激。同时,尽管股市波动让很多人感到不安,但央行宣布的政策尚未完全实施,未来的效果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