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行业的内生困境:答案究竟在哪

这两年提到餐饮行业,很多人会把“不赚钱”三个字挂在嘴边。

还有人把餐饮企业亏损的账,直接算到了互联网平台头上。

总之,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下,线上互联网企业似乎成了掣肘传统企业发展的原罪,与“实体不行,都怪电商”有异曲同工之妙。

餐饮企业不赚钱,全因为平台“压榨”?

上个月,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一番话,让平台“压榨论”发展到了高潮。

“餐饮行业不挣钱,但是平台利润大得不得了,上半年财报亮眼。这个问题我也想不明白,这个利润又被谁赚了呢?过两天要和平台一起开会,我要请教他们……”

这段话很迎合当下餐饮人甚至是局外人的情绪。随便打开搜索引擎,输入“餐饮2024”等关键词,诸如“今年前三个月46万家餐饮企业倒闭”等报道很容易搜到。乍一看,好像餐饮行业真的不行了,又一看,好像餐饮不行都怪美团等互联网平台。

但能满足多数人情绪的论断,未必就合乎逻辑,甚至和真相背道而驰。

首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餐饮行业是不是真不行了

大的逻辑上,餐饮行业确实卷,但并不代表餐饮行业不赚钱。国家统计局10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9月,全国餐饮收入4417亿元,同比增长3.1%;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1279亿元,同比增长0.7%。2024年1-9月,全国餐饮收入39415亿元,同比增长6.2%;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11038亿元,同比增长3.6%。

虽然增速慢了,但1-9月份,餐饮收入增幅依然领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2.9个百分点,全国餐饮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1%。

与此同时,今年前11个月,餐饮行业的入局者已经超过了2023年全年的总和。据企查查数据,2024年1-11月,全国餐饮相关企业注册量为313.9万家,企业存量达到了1670.1万家,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1558.4万家,增长了8.5%。

《2024北京餐饮业观察报告》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市餐饮业注册量达4842家,平均每天新开餐厅数量约为26.5家。尽管餐饮市场竞争激烈,但大盘仍在增长,餐饮仍是拉动消费的重要驱动力。

如果餐饮真的“不赚钱”“没法干了”,为何还有这么多人蜂拥而至,投入其中呢,难道大家都“不看新闻”吗?

事实上,当下餐饮行业并非真的不赚钱,而是竞争内卷更加激烈,内部分化越来越严重,处于开店节奏快、门店生命周期短的行业洗牌阶段。

有人叫苦连天,有人闷声发财,可谓“冰火两重天”。

行业竞争分化加剧,餐饮内生问题由来已久

长期以来,餐饮都是人来人往、汰换率高的行业。从小微餐馆来看,由于入局门槛低,市场需求大,成为大部分人转行创业的第一选择。如今,不少从房地产、互联网行业退出的中年人,也选择餐饮作为创业出路,进一步加剧了餐饮行业的竞争和拥挤。人多了,利就薄了,店多了供给过剩,倒闭就多了,这是任何行业都逃不过定律。

而从大型及上市餐饮企业来看,几家欢喜几家愁一方面是老牌餐饮品牌的分化。比如,同样处于火锅细分赛道的两家老牌企业,就呈现出现了完全不同业绩表现。2024年上半年,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214.91亿元,同比增长13.8%;核心经营利润达27.9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0%,收入与核心经营利润均创历史新高。

“连锁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2024年上半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呷哺集团录得收入23.95亿元,同比下降15.9%;税前亏损人民币 2.67 亿元,同时,呷哺集团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止六个月净亏人民币 2.74 亿元。由于商业原因,2024 年上半年呷哺集团关闭共计48家呷哺呷哺餐厅、共计23家凑凑餐厅及共计7家趁烧餐厅。

目前,呷哺呷哺旗下高端烧肉品牌“趁烧”门店已经全部关闭。今年7月,位于上海龙华会的“趁烧”停业,这是趁烧在全国的最后一家门店。

另一方面是老牌与新兴餐饮品牌的分化。一边是老牌餐饮企业的持续亏损,甚至退出历史舞台;另一边,抓住时代需求的新兴餐饮品牌却逆势增长。

近两年,已有多个营业超过20年的“头牌老店”、“传统名店”宣布关门闭店。

仅今年以来,62岁餐饮品牌“鼎泰丰”14家店关门、广州知名街坊老字号“清心鸡”资金链断裂、原西贝董事创立12年老品牌“黑鸡小馆”失信跑路。其生存困境的共性在于,开店年头较长,大多数餐厅开出的都是大店模型,再叠加各类成本的上涨、行业内部价格内卷,船大难掉头,生存压力愈发明显。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低迷的消费市场、激烈的竞争下,一批“小吃小喝类”餐饮新势力品牌突出重围,取得了逆势上升的业绩。其中,瑞幸咖啡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公司净收入为101.8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72亿元大涨41.4%;归母净利润为13.03亿元,同比增长31.88%,表现十分亮眼。

另一家奶茶新势力霸王茶姬的公开数据显示,2023全年,霸王茶姬GMV首次过百亿,达到108亿元。2024年Q1,霸王茶姬单季度GMV超58亿元,预计2024年全年GMV超200亿元。

与此同时,夸父炸串、达美乐、塔斯汀、小菜园等新兴小吃快餐品牌,均展现出了不俗的上升势头。由此可见,不是餐饮不行了,是旧的跟不上市场节奏的餐饮不行了。老牌餐饮企业叫苦连天,这是餐饮行业的自然分化和迭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行业里依然在不断涌现一批又一批做的很好的新的、年轻的餐饮品牌。

餐饮行业的内生分化由来已久。在这个行业中,从未有绝对的“稳定繁荣”。回顾餐饮行业的发展历程,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餐饮业始终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波动经历着周期性的洗牌和淘汰。例如,房地产行业兴盛时,宴请类餐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随着房地产行业回落,这些餐饮企业的辉煌也成为过去式。同样,政策变动(如国八条)的影响,也重塑了餐饮行业的格局。

疫情后,餐饮行业进一步分化。一些老牌企业因缺乏转型能力,陷入经营困境。一大批传统品牌因门店模型陈旧、成本压力大等原因,纷纷报出亏损;而新兴品牌,则凭借轻量化小店模型、下沉市场布局及创新能力,实现了逆势增长。

老牌餐饮的困境并非行业整体衰落,而是内生性分化和自然迭代的结果。那些坚持创新、顺应市场需求的品牌,仍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行业的优胜劣汰,始终是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平台有自身的增长逻辑,美团三季报:降本增效、业务协同

上面说了,餐饮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那估计有人会质疑了,如果不“压榨”餐饮企业,美团的的利润从哪儿来?

我们先来看看美团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本季度,美团实现营收936亿元,同比增长22.4%。和过去几个季度相比,表现较为稳健,整体增速环比相差不多。值得注意的是,三季度,美团核心本地商业持续发挥协同效应,实现稳步发展。该业务分部的营收达694亿元,同比增长20.2%。平台即时配送订单量达71亿笔,同比增长14.5%。

其实,在餐饮行业两极分化的同时,美团的稳健业绩也一直备受关注。部分声音将餐饮行业的低迷与美团的利润联系起来。这种观点不仅缺乏数据支持,也忽视了互联网企业业务模式的多元性。

从业务结构来看,美团的主营业务涵盖两大核心板块:一是核心本地商业板块,该板块囊括了我们日常熟知的餐饮外卖服务、餐饮到店消费、便捷的闪购服务以及酒店旅游服务等;二是新业务板块,这一领域则广泛涉及社区团购平台、小象超市的零售服务、面向B2B市场的餐饮服务、共享单车出行服务以及充电宝租赁服务等多元化业务。

纵观美团过去几个季度的业绩表现,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

一、核心本地商业的规模效应:2024年第三季度,美团核心本地生活业务的营业利润则从205.8亿元增长到了249.3亿元,同比增长幅度为21%,利润增速与收入增速类似。

此外,美团闪购继续探索创新模式、扩大优质供给,与更多零售实体品牌以及大型零售商合作,在节日、旅行和生活日用等不同场景下,满足消费者的即时需求。

本季度,美团闪购日均单量突破1000万单,交易用户数和交易频次均实现双位数增长。“七夕”当日,订单量峰值更超过了1600万单。

与此同时,美团到店酒旅业务继续取得稳健增长,通过核心本地商业的协同来增强竞争优势、促进业务发展。本季度,到店酒旅业务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50%,年活跃商户数也再创新高。

美团“十一”黄金周消费数据显示,全国生活服务到店消费同比增长41.2%,其中,游客日均消费较上年假期同比增长69.6%。

二、新业务减亏:曾经每季度亏损50亿的新业务板块,从今年一季度开始,新业务减亏到28亿,Q2减亏到13亿,Q3继续减亏到10亿。仅这一项,就同比减少亏损40亿,直接贡献了40亿的利润。

在2023年之前,美团在其新兴业务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本与运营资金,导致了显著的财务亏损。具体而言,从2019年至2023年间,这些新业务的年度经营亏损分别达到67亿元、109亿元、384亿元、283亿元和202亿元。累计来看,这五年的亏损总额超过了1000亿元。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美团自2023年起大力推行降本增效措施,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优化这些新业务,目前来看收效显著。

三、降本增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运营效率,美团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进一步提升了利润空间。

财报显示,美团一直进行着比较严格的成本费用控制:今年上半年,雇员薪酬开支(仅包括全职员工薪酬,不含骑手报酬)同比增长8%,市场推广及广告费用同比增长11%,均大幅低于营业收入增速。

在各项主要开支当中,上升较快的是配送相关成本,主要是骑手拿到的配送费,同比增长了19%。Q3财报电话会上,美团同步披露了骑手收入的发展情况。从官方数据来看,今年三季度,全国范围内高频骑手的月均收入在5720元至10865元之间。其中,高线城市骑手月均收入区间为7629元至10865元,低线城市骑手月均收入区间为5720元至7803元。

数据会说话,深入了解美团的财报数据构成就会发现,美团利润增长的其主要驱动力来自精细运营和降本增效,和“压榨”餐饮企业扯不上一点关系。

另外,与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头部互联网企业相比,美团的利润并不算“惊艳”。从业务模式上来看,相比其他互联网企业,美团的生意模式较为“沉重”,涉及大量线下配送、维护等成本。互联网行业整体格局趋于稳定,强者恒强。与电商平台相比,美团的零售业务本身属于低毛利生意,利润率自然相对较低。而其新业务板块,如共享单车、充电宝等,更是需要长期投入的业务。

对平台来说,更需要生态共赢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餐饮行业和美团平台的关系,我认为是共生共荣。

因为美团是一家典型的顺周期型企业,其业务表现始终与行业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在疫情期间,外卖和闪购业务增长迅速,而线下酒旅业务则面临挑战;疫情结束后,酒旅业务回暖,外卖单量增速回归常态。再次证明,美团的成长与行业的繁荣密不可分。只有行业好了,美团才会持续好。

餐饮行业与美团之间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辅相成”。美团依托餐饮行业的发展实现增长,而餐饮企业也借助美团的流量和服务实现规模效益的提升。例如,通过美团平台,许多中小餐饮品牌能够更高效地触达用户,优化营销效果,通过借助美团等平台,餐饮企业可以更精准地获取用户数据,从而优化供应链和运营效率,这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餐饮行业而言,创新不仅是突围之道,更是生存的必然。无论是产品形态的优化,还是数字化工具的应用,都能为餐饮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餐饮行业的分化本质上是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而美团的利润增长则源于其内部优化和新业务减亏的综合效应。将二者简单归结为因果关系,不仅忽视了行业分化的内生逻辑,也忽视了美团为本地生活服务生态做出的努力。

其实,对于美团这样的平台来说,打造一个稳定共赢的生态系统,让平台、商户、骑手和消费者都能获利,平台才能长久稳定地发展下去。美团也确实是这样做的。11月,美团外卖再次升级餐饮“繁盛计划”,投入十亿助力金,为专注产品、探索创新的餐饮商家提供更多助力,所有现金支持将从今年12月31日起分批到账。此外,美团还将在产品迭代、服务优化、供应链改造等方面持续投入,助力商家增长更稳健、行业发展更兴旺。

未来,无论是餐饮行业还是美团,只有通过创新和协同,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实现稳健增长。在这个过程中,那些顺应市场需求、不断迭代的企业,才能成为新的赢家。

餐饮行业的内生困境:答案究竟在哪